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地具有生产马铃薯得天独厚的各种优越条件:土壤肥沃,土地疏松,光照充足,远离污染,早晚温差大,淀粉含量足,种出来的洋芋表皮光滑、口感脆糯,深受吃货追捧。
严格过程管控,扣好四粒扣子杨亚林说,脱贫攻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最要害的,是四个关键的精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
干部动不起来,群众永远动不起来。杨亚林用五句话来概括昭通如何谋篇布局,推动落实。他解释说,强化双统领,是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党的建设统领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高高举起脱贫攻坚的大旗,把脱贫攻坚不仅作为昭通最大的政治,更作为昭通最大的民生和机遇。整合力量,合力攻坚脱贫攻坚这么艰巨的任务,昭通短短3年时间要完成113.37万人脱贫,平均一天一千多人。昭通提出来了以苹果、马铃薯、竹子、天麻、花椒、特色养殖六大产业为重点,坚持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来推动新发展。
大家可以走进我们的果园、田地,实际去感受。杨亚林用了两组给他留下很深印象的数据:昭通129万户、529万农村人口中,有305万劳动力,其中有237万人有常年外出务工的经历,占比到77.8%。苹果本身有很好的含义,平安、圆满、甜蜜、幸福,将来的昭通城就具有这样的象征,不仅宜居宜业,更要有特色、有魅力,生活在这里平安又甜蜜。
我们除了 3 个行政村整体搬迁之外,还有 494 个村民小组整组搬迁,搬迁 人 口 占 村 民 小 组 成 员 80% 以 上 的725 个。这些生动的事例实实在在地印证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必要性。在加快推进综合交通建设的同时,围绕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昭通市委、市政府统筹加快推进水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等基础设施。云南日报记者:我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昭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34%的增幅,高居全省前列,特别是提出大干快上、能通全通,加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
昭通现在有三座世界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 3626 万千瓦,接近两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使昭通成为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我们立足自然条件和发展趋势,把整个昭鲁坝子 500 多平方公里和周边的土地统一规划,什么是苹果之城?昭鲁坝子加起来就是一个大果园,昭通城只是果园当中的一个住宅,群众生活在种满苹果和像花园式的城市中。
通过五清行动,摸清搞准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情况,在 13.34 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已有 10.07 万人外出就业,现在还有 3.27 万名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我们为这 3.27 万人提供了近5000 多 个 公 益 岗 位 ,然 后 配 置 8000-10000 个蔬菜大棚,再配置 3000 个以上的食用菌种植大棚,建设 42.46 万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安置搬迁人员就业,转移了大量的劳动力到广东、江浙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搬迁人员就业问题。请问,昭通市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贫困群众搬迁以后的生活和后续发展?杨亚林:易地扶贫搬迁的确是各级领导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谁都知道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是最大的挑战和考验。什 么 是 点 上 、什 么 是 根上?这就是昭通最根本的问题,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 8.45万户 36.24 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这是压 在 我 们 所 有 干 部 身 上 沉 甸 甸 的 担子。新华社记者:我注意到 2017 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有 36.24 万人,新增搬迁人口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庞大的工程。
在这个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坚持四同步原则,通过前期开展严格、扎实的行动,如提前半年启动搬家模式,进入搬家程序,让干部群众从现在就开始考虑搬家面对的一系列问题,从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到社会综合管理体制的重组,建立临时的党工委和管委会,这两个部门就是搬迁家庭的大家长,吃喝拉撒睡都由这两个机构具体来抓,我们在搬迁前和搬迁后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持续发展、群众较满意。特别是这段时间以来,通过超前系统的科学谋划、创新的安置模式和深入的群众工作,短短一个月,昭通市完成了 1.6万户 4.7 万人水电移民搬迁迁建协议的签订,达到了总量的 99.73%,创造了昭通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史上的奇迹。到那天,我相信每个到了昭通和路过昭通的人,无论是从天上来的,还是地上走的,无论走高速还是坐高铁,进入昭鲁坝子,映入眼帘的将是红彤彤的苹果,一望无际的苹果园,会带给大家一种震撼,一种视觉和心灵的 冲 击。十三五以来,全市综合交通投资已累计完成了 942 亿元,今年,全市正在朝着破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全力冲刺,其中综合交通投资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 1/3。
昭通独特的气候特征,低纬度高海拔,天然天赐,过去为什么说昭通苹果丑,但丑的好吃,好好分析一下,为什么好吃?主要是气候和地域。昭通立足实际,痛下决心,新增易地扶贫搬迁指标占到全省的 54.3%。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搬家,是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呆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努力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既挪穷窝更断穷根,又与国家的生态保护战略和城镇化、产业化步伐加快紧密相连。请给我们介绍一下昭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相关情况。
今年,我们将着力打造陈豪书记给我们确定的昭阳红品牌,去年,我们推出的广告语是品天下苹果,还看今昭。这里有几个数字值得各位记者朋友关注,通过这一轮的搬迁,我们有 3 个行政村实现了整村搬迁,其中,巧家县 2 个,永善县 1 个,前不久我到巧家县的道角村,末代支书蒋瑞感慨地跟我说:看到这里 1000 多名群众彻底从祖祖辈辈居住的高寒、冷凉山区搬进现代化的城镇,过上幸福的生活,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这是给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昭通苹果的特点是天然早熟、早甜香脆,全国苹果上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昭通的苹果已经上市了,在今天发布会现场,大家看到的是目前全国第一批上市的早熟苹果。我前不久到了绥江县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位老百姓说了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第一句是我儿子、孙子都做不到的事,共产党帮我做到了,第二句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辈子还能过上进入城镇的幸福生活。在水运方面,金沙江黄金水道建设进程加快推进,宜宾至水富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可研获得批复,白鹤滩等三个水电站库区的高等级航道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预计到 2020 年,金沙江昭通段的通航里程将达到 570 公里以上。在整个规划当中我们把一城三区,即昭通中心城市和昭阳主城区、鲁甸、靖安三个片区与易地扶贫搬迁结合起来,目前框架已经形成,整个昭鲁坝子苹果已经突破 60万亩,并且不断在高质量大规模地推进,在未来 2—3 年时间里,昭鲁坝子一定会形成一个百万人口和百万亩优质苹果园高度融合的苹果之城,呈现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格局。
在未来几年中,我们将按照现在探索出的机制、模式和品种,全力以赴地稳步推进。云南信息报记者:请问杨书记,您刚刚提出建设百万人口与百万亩苹果高度相融的苹果之城,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目前的成效如何?杨亚林:在这个问题上我和你是同样的感受,同样思考和关注这个问题。
实施 10 万群众的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全省绝无仅有,在全国也少有,这是现实逼出来的,因为就近的县、乡无法找到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安置地,所以我们实施大规模的跨县区安置,有 2 个大的跨县区安置区,都在昭通中心城区,我们还同步配套相应的设施和产业。在铁路方面,今年成贵铁路将通车,昭通的镇雄县、威信县将迈入高铁时代,时速 350 公里的渝昆高铁项目今年年内将开工建设,渝昆高铁建成以后昭通能在一个小时左右到达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四个省会城市,昭通将真正插上腾飞的翅膀。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特别是苹果之城的建设,昭通正在进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昭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昭通市委宣传部供稿 图片由昭通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波 拍摄。
全市两横五纵一枢纽的铁路网正在形成。怎么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三个方向:第一,以高标准的规模化种植为基础。这些数字不仅在我脑子里,也印在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脑子里。第三,今年我们要推出昭通苹果昭阳红品牌,今年的广告是晒到高原红,才叫昭阳红。
精准到每一户、每一个人,搬过来后干什么,现在就要对接清楚。目前,整个工作推进有力、有序,从城市的规划布局开始,陈豪书记、阮成发省长高度关心、重视,帮我们牵线搭桥,全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已经完成,目前详细规划已经在落实,不久的将来,昭通城一定会成为一个独具特色和魅力的苹果之城。
同时,我们正在积极谋划 4 条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项目,推动高速公路进一步加密成网,快速通达周边城市。现在我们以每年 10 万亩左右的速度在推进,规模化种植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多种几棵、多种几亩,是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造就了此苹果非彼苹果的转变。
我们把昭通苹果定位在全国乃至世界苹果行业中的塔尖苹果,昭通苹 果 一 定 是 塔 尖 上 的 顶 尖 产 品。因此,昭通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交通先行战略,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位一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综合交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这是前提,苹果之城首先是基于百万亩苹果的种植规模,这是必须的条件。怎么搬?昭通的实际是大山大水大峡谷,97%以上是山区,立足昭通实际,我们实现的不只是挪穷窝更是断穷根的历史性跨越第一步是把情况搞准,解决 搬哪些的问题。就业的关键是产业的扶持发展,这是最有效,也是最难的工作,只有做大、做强产业,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群众才有稳定可靠的收入,脱贫才有保障。
特别是2014年8月3日发生的鲁甸6.5级地震,让世代生活在大山里的群众遭受了惨痛损失,教训极为深刻。只有组织好才能过得好,群众搬迁后,要大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围绕身份转变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的业余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逐步改变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着力把安置区建设成为文明和谐、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再如,跨县区安置工作中,迁出地和迁入地需要分别做哪些工作,要列出清单,认真细致的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确保做到群众一次搬迁到位。来源:@云南易地扶贫搬迁 (作者 :昭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陈真永)。
安置区的搬迁群众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个人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搬迁后必须加强引导和管理。在具体工作中,要全面做好政策清、就业清、产业清、配套清、家底清的工作,提前统筹、解决好群众的后顾之优。